原标题:云南这支少数民族:留下的年轻人慢慢的变少,过去女孩各个都能染布织衣
2020的这一年,成年人有说不完的苦恼,有对未来辗转难眠的忧虑。而对于多数在大山里的年幼孩子来说,过完年就离开的父母,要比往年在家多逗留一段时间。但陪伴得有多久,分开的时候就有多不舍,这一幕在云南哈尼族也同样发生。这是生活的无奈,也是为了未来能够更好的相聚做出的牺牲。
哈尼族,全球大约有2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他们与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来自于古代栖息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羌族。后因战争、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一路沿河南下最终定居在云南,还有一部分人迁徙至更远的越南。
迁入气候温暖雨水丰沛的云南,使得哈尼族放弃了最初的游牧生活习性转入农耕。经过数代人的辛勤开垦,哈尼族人依山凿出了梯田,成就了今天闻名世界的元阳梯田。
闭塞的贫困生活,使其保存了相对完善的文化习俗,所以哈尼族虽没自己的民族文字,但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下,依靠口口相传,也留下了自己的民族手艺、节日、服饰、语言等多种特色文化。但随着经济生活带来的改变,今天的哈尼族也面临着文化上的消失考验。
染布织衣绣花鞋,这是过去每个哈尼族女子最拿手的一门手艺,也是一位合格的母亲传授给女儿最好的技能。但走南闯北的80后父母,且不说还能记得多少从父辈手中传承的技艺,能留在孩子身边陪伴的时间都是少之又少。
今天你在哈尼族村寨,除传统节日以外,基本上很少看到人们穿着传统服饰。随着制造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便宜、好看又有质量的服饰、生活用品成为了哈尼族人们新的选择。即使生活再窘迫的家庭,父母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尽量打扮得精致漂亮一些。面对更精彩纷杂的世界,人们主动融入其中,并努力其中的一份子。
平常时间村寨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身影,收拾田里农活的年轻劳动力也慢慢变得少。重要的传统佳节,年轻人的身影已见不到几个,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在外务工回家不方便,另外也与慢慢的变多的人不重视有关。
在没有自己文字的情况下,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和快速地发展的经济时代,哈尼族的文化岌岌可危,便是世代开垦的梯田,若是没有持续的劳动力操持,也会逐渐荒废,最终交还给大自然。
传统文化的流失,并不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责任,如果从几千年的历史变化来看,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能保存至今说明有它的价值,是值得去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在今天从来不是靠情感大义上的绑架,而是能否在利益上与人们绑定。
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开明国家,不仅包容还通过扶持保护的方式去留住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以云南元阳为例,结合哈尼族梯田和民俗文化特点,成功地打造了一张哈尼族文化品牌,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
依靠商业旅游,不仅为哈尼人提供创业机会和岗位,还在情感上认可了自己的文化,并为之自豪。作为受益的一方,自然会主动担起保护的责任。不过这需要不少的时间才能把元阳的模式复制给其他哈尼部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