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研发总监,年薪50万+,刚进公司的时候是领导职务,管理整个部门,但是3个月后他跟老板说,要么留下来专心做项目不做管理,要么他就马上辞职。老板没辙,就让他专心做项目,但是不到一年,结果出人意料。
那个研发总监叫约翰布里茨,外企来的,。约翰布里茨之前是专心做产品研发的,公司花了重金把他挖过来当研发部门总监。50万在其他岗位可能可以算高薪了,但对研发岗位来说,并不算太高。而约翰布里茨愿意这样的价格来,根本原因是想在新的环境中做一些自我突破。部门总监,顾名思义,就是部门内的所有人和事都要管,做哪几个项目,预算分别多少,哪些人做哪几个项目,何时能回本或者产生利润,要哪一些设备和物料,分别从哪里获得,等等。
约翰布里茨来的第一周就有点不适应,因为要给大家开会,但是开会根本就不知道说什么,对于他来说,他一个做研发项目的只要根据计划执行并且按时更新进度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行,项目太多,每个项目都那么过不太现实,而且乱七八糟的事情也特别多,一会儿这个设备坏了,一会儿那个部门无法配合,导致进度受一定的影响。约翰布里茨有点灰心,但是30多岁的人了,加上自己也是奔着成长来的,所以这点困难算什么呢?他开始研究管理学问,如何带队伍,不同的人要怎么带,等等。其实每一个跳槽的人都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什么样的薪酬,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什么样的责任,不会不要紧,但是不学可不行。后来的几周,他也开始逐渐适应了,结合了自己原先公司领导的做法,以及一些新学的理论知识,他开始得心应手了。但是,总依旧是觉得哪里不对。尽管他花了很多心血在几个研发项目上,但是几乎每个项目都会因为不一样的问题造成延迟。
延迟意味着什么?以前觉得延迟仅仅是延迟,但是现在作为部门总监,他知道延迟意味着钱,意味着当初设定的ROI没办法实现,意味着公司可能会亏损或者违约——他们的研发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公司负责研发,成功后交付成果,由客户进行投产和销售。所以,其实研发项目的压力是很大的。他开始跟进每一个项目,花的时间慢慢的变多,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但并不见得项目可根据计划进行,而且好像他管得越细,那些组员就越不配合——虽说是同属于一个大的行业,但还是不同的分支,研发技术员多数还有自己的脾气,不希望自己的领导干涉太多,所以约翰布里茨费尽心力去搞项目,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比他刚着手时更加糟糕,原先人家也不怎么在意他,招一个领导横竖都是公司的决定,现在反而人家不服他的管理,也不服他的技术,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双重打击。约翰布里茨说他就不信了,他一定要搞一个成功的项目出来,让他们心服口服。所以他就去找老板了,他说,“老板,我有一个想法,需要你的支持。”老板看看他,有点不高兴,习惯性的,好像人家一说“想法”,就约等于让他花钱。老板么,最会管钱袋子了。老板皱皱眉头,示意他开口,但是不要说得太过分。约翰布里茨继续说,“入职已经三个月了,我自知没有带团队的能力,我现在更想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项目,再把项目经验分享给大家。我有点惭愧,90%以上的项目都无法按照计划来完成,确实有点失败。我愿意降薪去项目,老板你看呢?”老板说,“降薪不降薪你不用着急,现在关键是要处理问题,你觉得我们现在项目做不好是由于你的精力在管理,而不是在项目?是吗?”约翰布里茨点点头,表示同意老板的想法。老板又说,“你想好了吗?摘掉部门总监的头衔,有很多事情可能不会按照你的想法继续发展,坏的事情,好的事情,都可能会。”
约翰布里茨很坚定,说,“我想好了,要么我去干项目,要么我辞职!”老板看他这么坚定,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因为老板也想让项目顺顺利利地进行如期交付,这样他的钱才能回得来。至于管理工作,也许他自己能兼一下子,反正他来做这个头,下面的人总不会有意见。研发部门总监这一个位置不好做,太专业的不愿意去这种规模不大的公司,不专业的胜任不了这个岗位,从下面提拔的又摁不住其他的研发技术员。约翰布里茨于是专心做起了项目,项目周期都挺长的,有些两年,有些三四年。有些关键节点需要很多资源,有些关键节点需要尖端的技术。反正,挣钱都不好挣。约翰布里茨对研发项目很有坚韧的决心,应该说大部分研发人都有这样的决心,想要为改变世界做点什么。结果这次,约翰布里茨还是没坚持住,快到一年的时间,他提出了辞职,理由他没说,反正老板大概也猜到了十之八九。做管理不好做,在别人手下做项目就好做了?尤其是先尝到了管理的甜头,再去执行具体的工作,这滋味,远比仅作执行来得复杂得多。约翰布里茨的这次跳槽算是失败了,倒不是说他以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是单从这一段的工作精力而看,没有在管理岗位和执行岗位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他的平衡点。做不做管理,简单说来,区别主要是以下几个:1. 做管理要管人和事,而不做管理基本上只要关注自己做的事情。很多技术型人才会觉得做管理很麻烦,因为要处理很多跟人相关的事务,而一涉及人,就会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2. 管理和非管理岗位的晋升渠道不同。
做管理,也许有一天你能成为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做非管理的技术岗,也许有一天你会成为那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当然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这之间也并没有绝对的高低的区别。3. 管理的结果在于整体交付,非管理的结果在于保证自身这一块的交付。整体交付的意思事,无论是从项目成果,还是人员培养、功能平衡等等角度,要交一张整体的答卷。而非管理,你需要做几条,你完成了就可以了。约翰布里茨对自己的定位可能还尚在不十分明确的阶段,所以他做了管理,又放不下自己擅长的技术,搞了技术,却想要享受管理岗位的各种资源便利,这显然是无法双全的。当然,自己觉得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职场上获得很大的成功,理论上还是要走管理岗,如何让你的下属为你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学问。
而非管理的通道相对来说会窄一点,因为项目是否开始、中途是否被砍掉、最后是否能交付,其实在研发的过程中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也许一个非管理岗位的人十分有才华,但如果没有遇到自己的千里马,最后也许也会不得志或者一事无成。但我的意思并不是鼓励所有人去走管理的岗位,我们在看两份待遇差不多的工作的时候,如何在管理和非管理之间做出选择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个人的性格。我们常说,职场上没有最优秀的员工,只有最合适的员工,所谓合适,就是个人的性格、抱负和公司的规划、期望保持高度一致,如果让一个专心搞技术的人去做管理,或者让精通管理的人去执行一个具体的项目,那么很难将这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看未来的发展空间。
如果是二三十岁的人,工作是为越来越好的成长以及找到薪资更好的工作,那就能看看管理岗位的无限可能;如果是五十几岁即将退休的人,我觉得守好技术的一亩三分地也是很好的。看技术的唯一性。很多技术是在不断的更迭中的,但也有些技术也是从始至终保持在前端的,如果是前者,我觉得有机会转管理是不错的,如果是后者,我相信非管理会更加有价值。总之,在管理和非管理之间,没有绝对哪一个好的说法,要跟个人的性格、爱好以及对将来的规划有关,但是毫无疑问,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做出充分的评估,然后做出最对自己最合适的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你们说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