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海洋上,大河航道中,很多类型的绿色船舶应用电力、混合动力和清洁能源起航,为绿色发展提供不一样的节能环保型航运方案。
今年4月,中国船舶集团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包括建造12艘甲醇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和4艘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两国在绿色低碳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10月11日,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我国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从远洋到内河,绿色船舶为何受到青睐?目前,绿色船舶生产和研发有哪些新突破?日前,记者对业内人士进行采访。
今年以来,瞄准低碳清洁燃料动力,造船业牵手海运公司动作频频,绿色船舶不断取得新进展。
LNG燃料领域,上半年,沪东中华累计交付大型LNG运输船9艘,新接订单金额超200亿元。中国船企在全球大型LNG运输船的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35%;
动力电池方面,7月26日,由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承建的全球最大700标箱纯电动力集装箱船出坞下水,续航能力达到380公里,可实现全程纯电航行;
甲醇燃料方向,7月,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河柴重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甲醇燃料发动机首次点火成功,预计首型国产甲醇双燃料低速机产品将在2025年推出……
不同技术路径的背后,是同样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船舶,即使用先进技术或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船舶。”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绿色船舶的主要特征一是环境友好,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少或能得到一定效果处置;二是节能高效,船舶能效水平较高,运营更节能;三是技术先进,一般会用技术方法或清洁能源提升船舶绿色水平。
作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紧跟绿色低碳发展大势,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迅速,绿色船舶占比稳步提升。
看增长趋势,当前我国交付的新造船舶中,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船舶占比为15.6%,新接订单中这一占比达到50%左右。随着国际上各类减排措施实施,两项占比还将继续扩大。
看具体领域,LNG动力船舶应用已比较广泛,甲醇动力船舶已进入实船应用阶段;锂电池动力船舶正处在发展起步期。此外,近3年交付船舶中,水动力节能装置使用比例达到68.8%,并实现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当前,全球贸易量的80%以上通过海运完成,绿色低碳已成为船舶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今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新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到2050年左右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愿景。使用绿色替代燃料,是实现减排的重要路径。
“作为客货运的重要载体,绿色船舶的发展对加快老旧船舶淘汰改造,促进港口绿色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推动水运设施标准升级等起到了关键作用。”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
以不久前完成首航的“三峡氢舟1”号为例,该船为钢铝复合结构,乘客定额80人,主要是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28公里/小时,巡航航速2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据测算,“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三峡氢舟1”号的能源补给站为位于三峡工程下游杨家湾码头的“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这是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清洁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氢气经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直接供给氢能源船舶。
“水运自身具有运能大、污染少、能耗低等绿色低碳方面的比较优势,船舶作为水运行业中的主要运输装备,其绿色化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凸显这一优势。”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全国内河已发展LNG动力船460余艘。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电动船舶发展。中远海运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开展换电模式电动集装箱船试点,甲醇、氢燃料电池等动力船舶也在试点发展。
靠港岸电系统的完善让更多船舶用上绿色能源。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港口和水上服务区岸电使用量超5000万千瓦时。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近1.3万艘船舶改造,其中游轮、商品汽车滚装船和集装箱船实现受电设施全覆盖。
“作为世界航运大国,我国应抓住2020年至2030年这个加速突破绿色船舶核心技术的关键窗口期,加快向海运强国迈进,为实现绿色船舶产业化打好基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受益于日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慢慢的提升的建造技术,近年来我国绿色船舶驶入发展快速航道。但总体看,当前绿色船舶规模还较小,完全走向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仍任重道远。
“建造和经营成本高是原因之一。”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从调研情况看,绿色船舶建造成本远高于燃油船舶。例如,LNG燃料动力船舶较新建同等吨级的柴油动力船舶成本增加近40%。且受市场波动影响,LNG阶段性价格高于燃油,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挫伤船东应用积极性。
“一些绿色船舶技术总体上还不太成熟。”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一些绿色船舶技术总体上还不太成熟,比如氨燃料船舶应用前景好,但氨燃料发动机还处于研发试验期。加之全球航运需协同发展、船舶常规使用的寿命较长等因素,绿色燃料的选择和替代仍需较长时间。
不过,无论是推动水运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还是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已成为船舶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一步,应加快完善绿色船舶发展的技术标准,开展示范应用、商业推广,并积极争取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引导船运企业加快建改造绿色船舶。”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人说,同时,加大绿色船舶关键技术和装备科研攻关,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为绿色船舶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营服务,从而更好抢占绿色船舶国际竞争优势,加快我国向海运强国发展。(本报记者 韩 鑫)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如今,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强,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交通运输结构逐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更高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的源动力作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树”,迫切地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发展“从0到1”的根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说,经济稳步的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稳步的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记者4日从工业与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水平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汇团结奋斗之力,必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张来勇扎根研发技术、工艺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为我国乙烯等石油化学工业和煤化工关键成套技术的研发、应用、设计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意大利天文学家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圆盘中发现了水蒸气,恒星盘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地方。研究人员表示,构成圆盘的尘埃颗粒是行星形成的“种子”,碰撞并聚集成围绕恒星运行的慢慢的变大的天体。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北双子座望远镜的档案数据,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重的超大质量黑洞对,两者的“体重”为280亿倍太阳质量。如果它们并合,所产生引力波的强度将是恒星质量黑洞并合的1亿倍。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
痛风发作是由于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关节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不仅如此,在科普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还会结合直播与短视频两种形式,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
世界互联网大会“算力网络”专题论坛:“算力网络”为智慧世界建设提供澎湃动力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算力方面的相关需求迅速增加,各国竞相发展算力产业。作为算力主要载体,算力网络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地质工作者在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七鳃鳗化石,其身形细长如鳗鱼,口如吸盘。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古所”)张江永研究员鉴定为孟氏中生鳗。
29日,在中国民用航空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解读《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时表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航空运输强国,基本实现航空出行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核心技术装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大飞机实现规模化运营。
从“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看加强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最新发布的十大进展有哪些特点?有何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