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素有“兼融吴楚越之韵,会聚江淮海之风”的美誉,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靖吉祥,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称誉“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美好极多”。
泰州区域出土的明代服饰与丝织品共有200余件,数量之巨、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均居全国前列。泰州博物馆的“大明衣冠”展厅精选了近百件展出,并复原了明代的服饰制造工艺。
在很多明代服饰中,有一方奔马纹花绫巾,长82厘米,宽60厘米,这是1980年泰州市东郊鲍家坝徐蕃墓出土之物。
绫巾形状为长方形,两头有须,斑纹呈对称联系。绫巾两头以黄色为主的根柢上,距离有蓝色和褐色的粗细条纹,还用提花法织出精巧的装修图画,似奔驰的马,又有“卍”字纹等,斑纹与根柢一明一暗,生动形象。中心最宽的蓝色条块上,还有一排排极富装修性的白色朵花图画,共有十多排,类似于阴刻斑纹。粗细线条调配垂直规整,图画也精美明快。
泰州市博物馆研究人员介绍说,最早,绫巾是一种佩巾,既可佩带在身上作装修用,也能够擦手、脸和物品,男女通用。后来分工渐细:擦洗物品用的叫做“纷”,擦手拭面用的叫做“綐”。到了汉代今后,用来擦手拭面的“綐”又称为“手巾”。并正式出现在古籍上。今后用处更广,宋今后还有用作腰带的。这块绫巾长度只要二尺多一点,应该是作为佩巾运用。
还有一件“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也是在徐蕃墓出土的,据考证是徐蕃的官服。徐蕃为明弘治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为官清凉,勇于直言,因对立宦官刘瑾一度遭贬,后从头启用。
这件“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三品补服,衣长131厘米,两袖通长242厘米,面料是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里料是姜黄色朵花杂宝直径纱。这件补服最宝贵的当地,在于前胸和后背各缀的边长为39厘米的空绣孔雀纹补子,可谓明代暗花缎的优秀作品。
据介绍,在我国现存明代服饰中,三品官服较为稀有。泰州市出土的这件孔雀纹补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公民画报》在刊载“中国历代服饰”时,便是选用这件补服。
这九件服饰分别是清彩绣缠枝莲斑纹道服、清彩绣八仙纹对襟褂、清彩绣梅斑纹镶云角袍、清彩绣菊斑纹对襟褂、清彩绣牡丹纹缀方补褂、清彩绣百蝶纹袍、清缂丝蝴蝶纹旗装、清纳纱盘金朝袍 、清八宝镶凤穿牡丹纹棉袄,为清皇室、官员、贵族所穿穿着。
每件衣服的面料都是上等丝绸,选用了共同的刺绣工艺。尤其是清纳纱盘金朝袍,因选用纳纱技法织就,不易保存,故存世数量较为稀疏,非常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