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严峻形势,我国牛仔布行业按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实现了全年运行平稳。
根据环球印象撰写并发布的《中国牛仔布行业投资环境及风险分析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牛仔布行业总体运行平稳,订单充足,开工率在95%以上,产量同比增加的企业占比为84%,持平的占16%;从出售的收益来看,同比增加的企业占84%,持平的占16%;从生产利润来看,同比增长、持平、下降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6%、37%、27%。
进入下半年后,受下游服装市场疲软,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企业运行受到一定影响,产量会降低,销售放缓,利润减少。
根据环球印象撰写并发布的《中国牛仔布行业投资环境及风险分析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牛仔布企业全年产量增加、持平、减少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8%、32%、10%;出售的收益增加、持平、减少的企业占比分别为42%、32%、26%;利润增加、持平、减少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7%、37%、26%。从全年牛仔布的销售市场来看,约38%的面料内销,62%的面料出口。尤其是下半年,出口压力显著增加。接受调研的部分企业家认为,2019年我们国家的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依然存在,中美贸易摩擦的磋商前景尚不明朗,实体经济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扩大投资的意愿下降,牛仔布企业趋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从企业的产能来看,有20%的企业在2018年度有新增添的设备投入,这一些企业表示,扩大规模后,能够依靠规模化大大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别的企业则表示,新增产能会对财务成本造成新的压力,且全国经济发展形势未达到预期,投资意愿较低,因此这部分企业更倾向于修炼内功,抓好现金流,稳步发展。从无梭化率来看,个别企业利用小剑杆织机生产特殊产品,无梭化率达到95%以上。
从调研情况去看,被调研牛仔布生产企业中有40%有自己的纺纱厂,能够为牛仔布织造提供一部分用纱。而从实际来看,绝大部分的牛仔布用纱通过从贸易商或其他纺纱企业采购获得,根本原因为采购的纱线性价比较高,能够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尤其是一些进口纱线,具有较强的价格上的优势,进口纱线%。
从企业使用的原料来看,纯棉纱用量依然较大,纯棉纱、纯化纤短纤纱、棉混纺纱分别占用纱总量的61%、14%、25%。传统的牛仔布或称经典牛仔布,是指将纯棉纱经过靛蓝染料染色为织造用的经纱,本色纱作纬纱,采用三上一下右斜纹组织交织而成的粗支斜纹布。据了解,大部分企业年年都会把传统的基础产品做精、做细,以扎实的基本功来提升产品品质;从纱支数来看,为了体现牛仔布粗犷的风格,线S的纱线%以上,低支纱占比依然较高。从所用纱线的纺纱方式来看,环锭纺纱线%,转杯纺纱线%;弹力、竹节、常规纱线%。究其缘由,一种原因是因为利用环锭纱织造出的牛仔布纹路更加清晰,手感细腻,符合当今舒适的趋势;另一方面,环锭纺纱技术能实现多组分混纺和竹节、弹力纱的生产,在牛仔布面料的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尤其是近年来各大牛仔服装企业流行的弹力产品,促进了牛仔布面料弹力纱的使用。在环锭纱中,赛络纱、紧密纺纱分别占49%和19%,同比均有小幅增加。由此能够看出,企业愈加注重对牛仔布面料的高质量要求。
随着我国浆料和染料产业的发展,浆、染料的国产化比例逐步的提升。本次所调研的牛仔布企业中,国产浆料与进口浆料的用量占比分别为90%和10%。影响织物上浆效果的因素很多,不但包括所用纱线的纱支、捻度、纤维类型、纺纱方式及织物的组织架构等,而且还与生产车间条件、设备等外因有很大关系,虽然浆料仅占织造公司制作成本的1%左右,但浆纱效果会直接影响后道的织造效率。本次调研的企业均非常重视上浆工序,每家企业的浆纱工艺几乎都是特定的,但无一例外均未使用含有PVA的浆料。
染料使用方面,本次所调研的牛仔布企业使用国产染料与进口染料的占比分别为90%和10%(按用量)。牛仔布的染色和后整理环节中,其中染色工序的成本约占总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10%。牛仔布企业除了关心纱线价格波动,也关注染料价格走势。2018年企业常用靛蓝染料的采购价格平均约为6万元/t,创历史新高,5年涨幅超过63%,企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明显增加,而面料价格的传导效应相对滞后,导致下半年企业效益降低。近两年,各地加大环保整治力度,全国许多染料企业出现关停、限产,直接导致了染料供需短期失衡,尤其是靛蓝染料应用面较窄,生产企业较少,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在国家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染料价格走高成为大概率事件,故提高染料利用率或利用新型染化料成为牛仔布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牛仔布产品99%以上用作服装。有些牛仔布生产企业有上游配套的纺纱车间,有些企业则建设了下游配套的服装车间。
现阶段,我国盈利能力较强的牛仔布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一方面该地区下游染整产业发达,产业配套齐全,生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终端服装市场繁荣,空间巨大。从调研数据来看,这类企业生产高档牛仔面料的年利润率能达到10%以上;企业研发能力较强,有专业的实验室,染整水平领先,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0%以上;产品质量较高,有稳定的纱线供应来源,新型、差别化纤维用量较大;注重精细化管理和节能减排;面料出口量占比较高。例如牛仔布企业QJ,年均利润率达到10%,年均研发费用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3%,新产品产值率高达70%;其所用纱线来源于我国知名牛仔纱生产企业,其中转杯纱约占5%,其余为环锭纱,环锭纱中75%为赛络纱,25%为紧密纺纱;从纱线%,企业积极利用新型化学纤维的特殊性能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主要产品出口量为65%,核心面料单位售价约28元/m,远高于市场上同类牛仔布价格。企业单位实物产量约为7万㎡/(人年),人均产值115.5万元/(人年)。
盈利能力中等的牛仔布企业在广东、江苏、山东均有分布,这些地区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较发达,产品定位中高档面料。从调研数据来看,这类企业受染辅料、汇率等的影响较大。企业注重研发,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新产品产值率在50%以上;设备水平先进,管理规范。产品处于品牌培育阶段,依靠稳定的质量和较强的生产能力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一定的利润率。例如,被调研的JS牛仔布企业定位中高档优质面料,年研发费用占比达3.2%,新产品产值率约50%;设备全部为先进的Picanol(必佳乐)剑杆织机,生产效率高,实物产量达18万㎡/(人年),品牌面料出口量达90%以上,但产品议价空间有限,利润率较低。
相对上述两类企业,也存在着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其产品定位为中低端,受生产成本影响较大,产量不高,产品议价能力较弱,经营不善,有亏损风险。
据调研了解,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最主要因素是“成本上升”,占74%。一方面由于2018年靛蓝染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而成本上涨的向下传导(转嫁)速度较慢,无法及时提价,导致全年牛仔布生产企业利润同比下降;另一方面,劳动者工资水平保持上涨态势,用工成本依然较高,且招工困难,这是企业扩大再生产时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根据了解,5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市场需求不足,2018年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当中,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下半年,大宗产品价格下跌,国内消费市场拉动有限,内销受阻。与此同时,国际贸易遇到一些障碍,一是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局面不明朗,导致全球贸易量萎缩,下游客户下单谨慎,牛仔布企业接单困难;二是受到土耳其、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生产成本更低国家的竞争,我国企业的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需要向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的产品。因此,政府和社会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将成为新常态。
2019年,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美元流动性收缩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加了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我国宏观经济也因国际环境风险上升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中美贸易磋商进展曲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大大增加了纺织行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不仅直接影响出口订单以及相关的生产、就业,也将对国际采购格局以及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投资布局等产生潜在影响。
但总体来看,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长仍具有一定的支撑。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我国发展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表明我国总体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持续升级的内需市场仍将为纺织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基本动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任务的提出,也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依然存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引导措施,将促进纺织行业进一步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随着我国棉花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棉花价格已逐渐与世界接轨,棉纱的产量和质量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为牛仔布企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原料保证,我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中高档牛仔布面料生产国。从企业角度来说,应坚定信心,补齐短板。
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一是密切关注纱线市场动态,研判原料价格趋势,控制好原料采购成本;二是在人工成本刚性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技改升级、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缓解用工紧张的压力,如配备自动穿经机、自动引纬装置、自动打包机等,都能大大降低用工量;三是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例如应用热水回用技术、升级关键耗电设备变频电机、更换LED照明系统等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市场拓展方面,一要客观分析国外经济走势,把握市场行情,明确市场新目标,适当降低对美国订单的依赖,以分散风险;二是认清发展规律,继续深挖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三是扩大“三品”战略实施广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溢价,从而提升企业效益。目前,小批量、多品种、快交期已成为牛仔行业的常态,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新产品转化速度和转化质量,增强企业接单能力。
在应对国内环保压力方面,一是提高企业家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环保、时尚、科技的发展理念,通过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二是注重浆染工艺、后整理技术等的创新与应用;三是注重研发,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利用科技的力量走绿色发展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