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山东12月8日讯(李琳珊 通讯员 闫盛霆 郗文娇 李姿)近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凭借主要营业产品色织布、氯化亚砜成为国家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这是产业体系调整,技术创新结出的硕果。”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自豪地说。
12月6日,在山东莱特瑞重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宝正在与客户对接全液压智能钻车销售事宜。今年他们新生产的2台全液压智能钻车正处在试销售阶段,意向客户不少。
通过淄博市淄川区举办的“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苦于煤矿装备市场不断萎缩、公司产值缩减的山东天晟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内专家李砚耕院士这里找到了新出路。双方针对“智能化钻采装备研发”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投入3000万元,专门就新项目注册成立山东莱特瑞重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李砚耕院士以技术入股直接出任公司董事长。
“与院士的合作,直接带来的是效益的增长,但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整个行业的前景,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张连宝表示。莱特瑞重工将重点放在双臂全液压掘进钻车的研究,建设年产60套的钻采装备生产能力,年出售的收益预计6700万元以上。
机械制造产业是淄川区四大传统产业之一,通过精准转调,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淄川区通过实施产业精准转调、企业精细管理“双精”战略和“创新驱动、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并精细化管理资源、不断的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慢慢地加强。在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考核中,淄川区名列前茅。
染整技术专家张战旗、氯化亚砜生产系统工艺优化专家张善民、建材化学分析专家孙娟,最近几天,51名淄博市淄川区本土优秀人才火爆淄川人民的朋友圈,他们都是淄川区评选出来的第六批五类优秀人才。据悉,淄川区五类优秀人才选拔自2006年开始,与国家、省、市重点人才工程衔接配套,包括淄川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等,优秀人才每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贴。这一政策给优秀人才以极大的鼓励。
淄博市淄川区坚持“人才强区”战略,不停地改进革新人才教育培训、引进的方式方法,为全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既为本土人才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也不断“引进来”。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聘请18名院士担任科学发展顾问,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聘请20名科技处长担任经济顾问,为政府决策、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推进“长期坐诊”。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对引进的各类高品质人才给予补贴。
自2008年起,淄川区每年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后又开展“百家企业院校行”活动、“百名博士进企业”活动。共邀请2900余名“两院”院士、专家参与,促成610余家企业与149家校(院)对接科技项目1563个、签订合作项目458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个。目前有547名各类专家以不同形式为客户服务,80余名博士到企业现场、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创新调研,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个。“三百三行”活动已成为江北区县级顶级规模、影响最广的科技成果洽谈活动。
今年,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建祥入选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名单,同时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王一君、刘永强入选全国首批“大国非遗工匠”,彰显淄川陶瓷艺术魅力。鲁泰纺织的徐红、鲁丰织染的李鑫被评为本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在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中,《淄川区创新“五位一体”柔性引才模式构筑人才与产业互动融合的工作格局》荣获“优秀案例奖”,成为此次全国获奖的24个区县之一。人才强区战略效果初显。
自2012年重山集团与天津大学合作“硼同位素分离”项目以来,5年的时间过去了。一次次技术改进,一次次设备改良,硼同位素的丰度在逐步的提升,离标准慢慢的接近。期间,重山集团这家以水泥生产为主的传统企业从未想过放弃。“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需要创新,创新需要耐心。”企业负责人李哲表示。2014年,该公司还开始做新能源材料与电子材料的研发,其研发的系列特种功能氟碳材料收到诸多企业伸来的“橄榄枝”。
近年来,淄博市淄川区出台了20余个文件,通过财税、信贷担保、基金引导等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过去5年淄川已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94.5亿元,推动机械、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工艺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在此过程中,淄川建立对重点企业的帮包机制,“一企一策”精准推动其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同时还出台了推进企业精细管理创新提升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提升信息化、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水平。
2016年,淄川区提出实施“5年500亿”技改工程,加快建陶、耐火、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慢慢的变多的传统企业依靠技术与产学研合作,从传统产业走向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
名宇MINGYU及图、金卡KJ、卡罗娜Kalona2017年,淄川区新增3个中国驰名商标,新增商标数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中国驰名商标数达到14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全部为建陶企业,建陶行业拥有7件中国驰名商标,占据全区半壁江山。对转调发展中的淄川建陶业来说,淄川建陶品牌时代已经到来。
淄川区工业门类多、体量大,通过树立大品牌战略,大力扶持行业品牌创建,带动产业升级。目前,共拥有中国名牌5个、全国质量奖1个、省长质量奖2个、山东名牌产品33个、山东服务名牌单位4个。淄川区率先从2015年开始推出区长质量奖评选活动,鲁中耐火、雷帕得公司等14家单位和个人获得第一届淄川区“区长质量奖”。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凭借主要营业产品色织布、氯化亚砜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鲁泰纺织、金城医药、金狮王陶瓷3家企业入选山东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统一陶瓷主持起草防静电瓷砖标准,鲁中耐火参与水泥窑用镁铁铝尖晶石耐火砖标准制定,许多公司参与国家与行业标准制(修)订,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与领跑者。
“我去经信局办理技改立项手续,早上交上材料,工作人员当天就去看了现场,第二天便召开联审会。在网上申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耐心为我解疑答难,很快就从网上办理完成全部手续。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提到之前办理项目手续,淄博万松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世权表示。手续方便快捷,节省了时间、人力成本,这种高效为企业解决了大难题。
淄川区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改革让审批环节“瘦身”、审批时间“缩水”、审批效能“提速”,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专心谋发展。
淄川区还建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工作机制,对工业项目特别是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各联审部门沟通协调。自收到项目申请2个工作日内,组织企业(投资方)、19个审批部门召开联审会议,审批效率提高82.9%。
保姆式高效服务推动了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建设。今年以来,淄川区策划实施总投资517.87亿元、年度投资164.83亿元的183个区级重点项目,其中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项目34个,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47%,项目结构更趋优化。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中国网山东热线电话:【】投稿邮箱:中国网山东微博:微信公众号 :sdpdchina